在全球AI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算力基础设施的安全与自主可控问题愈发凸显。而近期围绕英伟达H20芯片产生的“后门”风险讨论,再次将全球算力供应链的脆弱性与潜在隐患推至台前。
因此,掌握核心算力技术,构建安全可信的国产AI基础设施,已成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自主可控是底线:英伟达H20“后门”的警示
众所周知,随着AI技术的快速普及,尤其是大模型、智能驾驶、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对算力的极端依赖,算力硬件的安全性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所以,关于英伟达H20这类出口管制芯片可能内置“追踪定位”或“远程关闭”等管控技术的担忧,并非空穴来风。这类技术表面上可被解释为对硬件供应链的管控工具,但在现实中,一旦被滥用,便可能导致关键基础设施突然瘫痪、敏感数据泄露,甚至被用作网络战的隐形武器。

而这类潜在的“后门”一旦存在,不论是被人为激活还是被黑客利用,都将让受控系统成为他人牵制的“人质”。
此外,值得关注的是,尽管美国的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等政策的直接目的并非强制厂商植入此类“后门”,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、资金和供应链管制,确保美国保持技术优势,并遏制中国等竞争对手。在这种战略环境下,关键技术产品被附加额外管控条款的可能性显著增加,这背后是全球科技博弈加剧的现实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在全球高性能AI芯片市场中,英伟达占据超过90%的市场份额,这使得目前绝大多数AI训练和推理均强依赖英伟达芯片。
对此,国家安全部此前也发文提醒,境外芯片和软件中的“隐形窃密通道”风险,要求重点涉密岗位采用自主可控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,彰显出中国对AI基础设施自主可控性的高度重视和紧迫需求。毕竟,AI算力不只是技术问题,更关乎国家安全,是新一代科技主权的象征,如果算力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,无论是技术封锁、供应链断供,还是后门利用,都会对中国的AI产业发展和关键领域的安全造成致命打击。
上述这一切,全部指向一个方向: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AI基础设施体系。
中国企业在行动:软硬一体优化、生态构建与适配是关键
H20芯片“后门”风波的警示,再次提醒我们,在AI时代谁掌握了算力,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。作为驱动大模型、具身智能、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发展的核心“能源”,AI算力如果存在后门,这个“能源”就随时可能被掐断,那么我国经济、科技等一大批成就都将受到严重威胁。
所幸的是,我们已经有华为、中科曙光、联想、新华三等国内企业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,致力于打造国产的“硬核”基础设施,且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。

例如华为凭借昇腾系列芯片与MindSpore AI框架,已经在云端大模型训练和边缘智能应用中占据重要位置,出货量超过300万片;联想和新华三则依靠其在服务器、数据中心等硬件领域的深厚积淀,为国产算力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底座,它们积极适配各类国产芯片,构建了多样化的AI服务器产品线,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硬件选择。
然而,仅仅拥有芯片和硬件是远远不够的。因为芯片的性能释放、生态的构建与适配,才是决定AI算力基础设施最终价值的关键。
中科曙光在长期产业实践中形成了全栈智能化转型矩阵——曙光AI基础设施,不仅覆盖从国产GPU加速卡、AI服务器、全闪存储、液冷系统到云平台的全产业链,还通过GPU开发工具套件、AI基础软件栈和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组成DeepAI深算智能引擎,让国产AI算力更适用、更好用,支撑从十亿级模型端侧推理到千亿级模型云端训练全场景需求。
而也正是这种全栈能力,使中科曙光具备业界少有的软硬一体、协同优化优势,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,在全球AI发展中占得先机。
重塑AI算力新秩序:自主可控是必由之路,切忌闭门造车
当我们站在更高的AI未来发展战略的视角,英伟达H20芯片“后门”风波,与其说是技术风险,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警示。它再次证明,在攸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,任何对外部技术的依赖,都可能成为被制约,甚至被打击的软肋。
不过,要实现“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”并非易事,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能力设计和制造出性能卓越的芯片,更要拥有能与之完美协同的操作系统、开发工具和应用生态等。而这需要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系统性、全方位的创新,包括从底层芯片的设计架构,到中间件的兼容适配,再到上层应用的高效优化。
而惟有当硬件、软件和生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协同,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被动防御,形成一个可靠、安全、可持续发展的AI基础设施体系。

从目前看,要实现上述目标依然充满挑战,但在中科曙光、华为等企业的努力下,正在通过软硬协同、技术整合以及对新兴模型的快速适配,加速完善国产算力体系。而这不仅是对外来技术霸权的有力回应,更是“那些杀不死我的,终将使我更强大”的底气来源。
写在最后:综上,我们认为,此次英伟达H20“后门”安全事件,是全球科技博弈的缩影,更是中国AI基础设施自主创新和安全保障的严峻挑战,加之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,我们只有牢牢掌控算力命脉,构建软硬一体、生态丰富的国产AI基础设施,才能守护国家安全、保障产业发展,真正实现从“可用”到“好用”,再到“可信”的战略跨越,而这才是中国AI基础设施行稳致远的破局之道。